到印度和尼泊爾都常常會有一種感覺,儘管每次去的目的不同....
找貨~需要被一見鍾情的閃電劈到
看了千百樣東西,之後常常是混亂而不記得哪個是"一見鍾情",有感覺帶回來可以找到主人的??像是去香水店聞了千奇百怪的香味混雜,
到後來已經聞不出味道;像是吃了吃到飽麻辣鍋到後來記不得哪個滋味有多特別......
太多東西混淆而痲痺,會感概這些到底有什麼不同? 有哪個是一定非要不可??
理智上處理只能休息一下恢復麻痺掉的感官,以免做出錯誤選擇回來後悔,已經過濾又過濾了,也總還是會有那種出錯的機會,那件東西主人一直沒出現..... 還嘟噥的聯想起,每個人看自己過往的照片記憶裡自己應該是頗有品味,結果看到復古照片裡的自己居然不是一個"聳"(俗)可抹平,哭笑不得,懷疑以前自己的判斷能力.... 不過看看周圍那些人,也是合群的顯示出社會當時流行現狀,也是"聳"的不得了! 頓時有點莫名"安慰"感。
你也懷疑過自己吧?
雖然現在也是把自己定位在經歷過、又懂得或學會過...加上年齡... 應該也要等於什麼的 "成熟"之類才是,但是,依照以往的經驗,恐怕十年後再看現在的自己,也可能還是不能 "免俗",既然這樣對未來的自己,沒有辦法保證對現在的自己會有"優良的"評價把握,既然還有"成長的空間",那麼就正常往著更成長成熟的路走下去也沒有什麼可笑,活在當下,享受現在我所選擇的,有或(貨)沒有,都好。
找東西的包袱比起單純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又沉重許多,背了自己的包袱還要再配帶上別人的包袱,如果不是,沒有馬上,包袱也會變大,要找的東西不會每次都在那等著,不在意料內的東西有時候會出現驚喜,於是到後來不要把期望放太高,那麼也不致於失望太多,有或(貨)沒有,都好。
不是找貨的時候,單純的以自己的喜好需要來決定自己要什麼簡單些,是旅行還是休息....
只是不只是只是,斷續時間下來,看到那些鄉下的,山上的,
印度媽媽或尼泊爾小朋友或是任何一個佔多數沒有水電生活的一般普通家庭,
幾乎作夢都不會想到在那之外其他奢侈的生活非必需品,
在這種時候、這種環境、這些現實..... 哪還有那麼多高低貴賤不同的慾望。
一個人一身(一生)所需要的實在說起來很有限,
一個肚子能裝了了多少食物? 一個身體可以穿幾件衣服?
可以和家人在一起安全的睡著,肚子可以吃飽的地方幾乎就是天堂,其他教育、什麼文化發展、抽水馬桶、電燈、電視電腦或上網都是遙遠不必須的事,在那 "真實" 簡單生活幾天,會更確定人的需要和能用到的實在有限,人的慾望才是難以控制和滿足的黑洞。
假如今天是活著的最後一天,需要什麼,或需要做什麼?
靠這維生的我這麼說有些不該,偶時也有一點點的不甘願,嫌棄那些慾望不能滿足的虛榮,
還是得陪著笑臉,隨便看看吧,有也好,沒有也不勉強了。
畢竟一個人真正需要用到的東西其實很有限.... 因為,來去都是一身輕,
而且不知道哪時要來,哪時又要去。
有飾外出 20080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