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無價? 創作無價?無價的意義於片面上是正面無法用價格衡量,另一面卻是負面沒有市場價格可言.......
這些年來台灣也出現許多人充分發揮創意,出現在許多不一樣的層面上,藝術或是實務上,設計或是意象上,表達或是表演上.....,從那本出了第一集又出了第二集" 創意市集" 成功銷售的情況來看不難解釋,像賣蛋塔風潮一般接著也出現不少類似書籍談的也多是國外設計師、創意設計者等獨樹一格的DIY獨特作品,接下來台灣類似緊臨著表徵"精神時尚"誠品書局路邊的"高級" 地段,也出現許多"有創意"的小攤位,頓時路邊活了起來,許多東西不只是原來的意義,被賦予創作和獨一無二的能量,帶些KUSO搞怪的趣味,路過的人沒被感動到掏出錢來買,也會會心一笑內心支持。
台灣所謂 "藝術創作市場" 被認定的標準,應該是說沒有"標準",通常是被 " 教育" 過,被"渲染"過,"媒體化曝光 "過,或 "好運明星加持"過,"市場" 便浮上檯面,有市場時也才有所謂 "價格"可言,否則 "藝術無價" 的實質意義僅限於"自爽和自言自語" 的美化環境。
90%的台灣同胞還是習慣對於藝術創作給予內心加油、精神支持,
另外10%的台灣同胞拿出錢來實際支持的,剛好是那些被 "教育過被薰染過"或剛好也是創作同病人。
不是說臺灣同胞不支持藝術創作,只是觀念上,對於所謂的 "藝術創作" 成品總還是被期望兼備有"實用"的功能才感覺 "夠本",以至於行為上,能打開荷包贊助的人寥寥無幾。
台灣非個人稍微具規模的藝術創作團體或機構,創作的辛苦與個人藝術創作等同樣辛苦,
只是比起個人有更多一點的機會獲得其他需要 "善良美名" 共鳴的機構贊助,但也不是絕對支持,這些 "協助" 、"贊助"、"利用"的曖昧,有可能是台灣藝術創作支持延續的現實力量和最大原因。也許有,那麼互利;也許沒有,創作者受限於天生軀體行為的限制和無力感,所謂藝術創作的熱情也恐怕終會被現實所妥協。
而這些"組織"通常也是從經歷千辛萬苦的個人經驗累積而來。
藝術創作中所謂的專業,諷刺的消耗掉的卻是藝術創作者本身的能力和熱情,
就像蠟燭燃燒自己發光照像別人。
至於個人的藝術創作....,除了創意要能執行出效果外,真需要一些運氣來加持了。
走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附近一堆一群賣自己作品的畫家和藝術創作者,
坐在自己的作品邊繼續"工作",作品價格高低也只能以 "對眼"、"臭氣相投"為秤,
日本東京熱鬧假日市場、英國、西班牙、法國......,藝術文化容易見到的 "創意"市集裡,
除了有創作者的創意活力外,還有共鳴者觀念的認同和荷包水準 "樂捐" 相輔,
才能激發出良性循環的 " 藝術創作市場"。
這些年來因為資訊交換發達,台灣同胞可接受的藝術創作 "觀念" 已經進步很多,
但是" 荷包" 水準仍落後許多,願意以 "實際行動" 來支持台灣的藝術和創作的成長空間卻還很大, 配合著M型社會的趨勢莫名連動上上下下尷尬陪笑。
創意仿冒的問題嚴重,誰能說什麼看不見的主意就只有你腦子裏會出現?
創意或藝術這種沒有保證的工作,長期下來,沒了創作熱情或是遇上創意枯竭,
"正常點" 再加上沒有實質回饋的話,台灣有能力的藝術創作者只好通通隱藏起來,
去做些"務實"的工作了,更明白,其實台灣有能力的藝術創作者,
事實上比我們眼見耳聞的要多上很多,只是礙於"現實"而不顯見。
於是,有能力的不出來,有熱情的,最後又沉靜起來,
台灣的藝術創作只好陷入一個 "醜" 的泥沼裡惡性循環,對我們的環境實在不是什麼好事 .....
不管是藝術或不是藝術創作什麼,文字、攝影、繪畫、舞蹈、電影、戲劇、食物、遊戲、商品 ......
不管要不要配合上"實用"功能都好,希望台灣同胞可接受的觀念越來越多樣,標準越來越高,
台灣同胞的荷包也越來越鬆,環境越來越有活力和趣味,藝術無價、創作無價的解釋是有力的正面意義。
有飾外出2008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