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看了電影,接著讀了書,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的觸點,一樣感動、震撼、無力。
一般先看了書 才看電影,比較後,都會有遺憾之感,所以比較建議先看電影才看書,或是先讀了書後一陣子後再來看影片,也許會客觀些,
因為,不一樣的表現方式,也應該公平獲得不一樣的回應對待。
電影「追風箏的孩子」,改編自卡勒德胡賽尼的暢銷小說
作者: 卡勒德‧胡賽尼译者: 李靜宜
副标题: The Kite Runner
ISBN: 9789867475657
出版社: 木馬出版年: 2005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
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
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
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
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
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書裡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這是一個都讓人好久都難以忘懷的故事。所有文學與生活中重要的主題,都交織在這個不同凡響的小說裡:愛、恐懼、愧疚、害怕贖罪。
轉摘自http://www.douban.com/subject/1439583/
看了好些天不能釋懷,自言自語的問為什麼....,
愛和仇恨、責任和愧疚、因果和贖罪糾纏的不只是宗教、人種階級價值和現實貧富,
牽扯上國家戰爭動盪不安,單純的孩子被逼著去思考長大,逼著去負責承擔,
看似輕盈自在飛翔的風箏骨上,同時也擔負著幾千年來的歷史包袱,
飛快的瞬間釋同美麗火花綻放,
有過,一會兒卻無痕,什麼才是值得堅持的?
人如浮萍的歲月,也像風箏線,時而牢韌高乘,時而薄弱鏗然斷絕。
戰爭、共和時代來臨,塔利班政權、神學士、阿拉真主 ... 種種出乎意料跳出來反擊自己的邏輯。 種族歧見、政權鬥爭,在遍佈地雷的大地上,流離失所的孩子拿著比自己高的AK- 47步槍捍衛家園,保衛自己所以為的重要,民主國家所高談闊論的和平、愛、信任在這裡消失殆盡,也無可選擇。
早已無力反抗,於是選擇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考驗。
日子總要過下去, 阿富汗人的生活信念,也是所有遭遇生命困境民族的自我安慰。
不管發生什麼事,失去至親財產、關於生離死別、烽火連天,只能接受且相信~事情會變好的。
面對生命中無常巨大的改變,用阿富汗民族潛藏的性格,來守護堅持這片土地。
兩個孩子,差別,看起來遠又近 ....
種族上:一個是普圖什人、一個是哈札拉人。
現實上:一個是少爺、一個是僕人,階級之遠。
生活中:兩個人是朋友,一起爬山、唸書、遊戲,一個負責想故事、一個專心聽故事。
真相裡:他們是同一個胸脯餵大,血濃於水的兄弟。
單純的~只為你。 恐怕現在許多人面對親人、愛人、摯友時也不存在。
為你,千千萬萬遍! 哈山快跑去找風箏在街角前轉過頭說。
故事結束,這句話也在心頭縈繞不能釋懷。
生命是這樣,不容許回頭。
因緣際會,面對過去的記憶,選擇忽視繼續隱藏埋葬?
還是有機會去補足那個曾有的缺憾,去面對原諒那天下午沒用驚慌的自己、學習勇敢放下內疚傷痛,用愛彌補來傷痕?
而弭補 ? 或者當初可以有能力,根本去避免這樣未來的遺憾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