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印度五四三 ~ 來學印度舞

學印度舞 !
看過許多寶萊塢式的影片舞蹈,熱熱鬧鬧地有沒開啟骨子裡某部份特別細胞學舞的念頭?

跳舞, 也是一種人生表達 。

最近正夯的 " 舞林大道 ",讓壓抑已久顯少機會 " 一展長才" 舞蹈狂熱大大有更多練習和表現的機會,不管跳什麼舞,最近因為電視節目或多或少又活絡了起來,當然不希望這種有歷史文化的民族舞蹈最後也搞成流行下場,因為流行等於不長久,在台灣,流行文化幾乎等同於速食文化,偏偏這些有東西的、沒東西的,最後還是得接受群眾媒體忽然間莫名的臨幸,最終,被淘汰放棄的還是大有人在,問題是,到底是誰放棄了誰 ?

目前大家多經由繽紛繁麗的寶萊塢舞蹈才認識印度,據教印度舞的老師TIFFANY表示,12大支派的各省古典舞,才是印度文明的精華。

■四大舞神
不論是印度最具代表的南印婆羅多舞,或是北印卡塔克舞,都是從古老神話與宣揚印度教義中,發展出的舞蹈語言,再輔以肢體和眼神傳達史詩與神話,宛如唱作俱佳的漫遊說書人。
就如同西方基督教的三位一體(Trinity),印度也有三位一體的神,即梵天(Brahman)、昆濕奴(Vishnu)、濕婆神(Shiva),在印度舞中,衪們分別代表創造滅和建設

這也使印度舞成為介於人跟神之間的舞蹈,更發展成為一種對眾神與舞神尊敬的表演。

印度舞文化中,有很大的崇拜女性力量,因為每尊神都代表不同意識,故學習印度舞需了解以下舞神,做為習舞的守護神:
★濕婆神Shiva/創造印度音樂與舞蹈之神。有各種動作跟手勢(手印),又被稱為瑜珈之神,瑜珈練習者也常崇奉。

★雪山神女Parvati/濕婆神之妻。衪把印度舞加入各種優雅元素,創造包括喜怒哀樂、眼神流轉、挑眉等面部表情。

★吉祥天女Lakshmi/象徵美麗和裝飾。習印度舞時若崇奉衪,可以帶來服裝與飾品裝扮的靈感。

★妙音天女Sarasvati/衪華麗的腰形與豐富的身段,可讓舞姿更加曼妙。

■手勢訓練記憶
印度舞在全球舞蹈派別中最為獨特的,便是有高達六百多種、被稱為摩多拉MODORA的手形變化(宗教中稱為手印)。

手勢從動物到植物都包括在內,連生活點滴與情緒也能以手勢表達,動作雖然宛如手語般複雜,手勢就能表達出情緒並完整解釋故事,卻能訓練邏輯與記憶。

這裡大略介紹幾種印度舞蹈:
古典印度舞奧迪西(Odissi宗廟舞)的特色
奧迪西舞與其他古典印度舞蹈一樣,包括有「抽象的舞蹈」以及「形式化的模擬」,抽象的舞蹈是運用身體動作創造各種裝飾性的肢體語言;

形式化的模擬是運用象徵性的手部變化(宗教稱之為手印)與面部表情來詮釋一個神話故事或者表達一種主題。

奧迪西舞的曲目可分為兩大類:
纯舞蹈和有故事性的舞劇,傳统的演出流程以曲目的構成如下,但也因藝術家因人地,為自已或觀衆做不同的體驗,而特的狀況靈巧地,從下列流程轉換编排。

奧迪西舞總劇目的構成是:祈福(Ceremony) —巴圖舞(Bottu Nritya) —帕拉維(Pallavis)—舞劇(Abhinaya) —涅盤(Moksha) 祈福(Ceremony):Mangalacharn(Guru Braham)
在開始表演前對三位一體的神,大梵天(Brahma), 毗濕奴Vishnu和濕婆神(Siva)的祈福舞
通常以小提琴或西塔琴和帕卡瓦甲鼓和聲樂為樂隊编制。

巴圖舞(Bottu Nritya)從太陽神廟 揣摩的抽象舞蹈,通常以笛子和帕卡瓦甲鼓和聲樂為樂隊编制,EK 4拍子,艾曼拉格(Iman Raga)。

帕拉維(Pallavis)是展現舞藝的纯舞蹈和巴圖舞有更多細緻浪漫的旋律,又充滿節奏舞踏,簡潔流暢,通常以小提琴和帕卡瓦甲鼓和聲樂為樂隊编制。

劇情舞(Abhinaya)以採牧羊女(Gita Govinda)的詩歌詩體的文學作品為主,通過舞蹈者戲劇化表演,可以一人一角的團體舞或一人飾多角的方式程現,如獨舞時一人分别飾演奎師那和拉坦(Radha)及其他串角,劇情舞時的手勢手語和肢體及伴唱顯得更重要,優秀的藝術家,能轉換自如詮釋不同角色,令人嘆為觀止。

涅盤(Moksha) :源自傳家梵歌(Bhagavad Gita)奎師那對世人的啟示“人們儘管有不同的成道之路,最後還是依歸予我”。
由雙頭鼓“帕卡瓦甲”的鼓點音節伴奏,舞舞步快速展開,到後段,呈現單脚支撑,身體和手及另一隻腳成一水平線的和瑜珈結合的最高難度的舞姿,呈現放空入定、天人合一的解脫境界。

Devadasi迪娃達西
在印度的原意指”神的僕人”專指在印度寺廟跳舞給神跳舞的女舞孃;舞孃不僅跳舞,也可唱歌及彈奏樂器;一如日本的藝妓;多才多藝;迪娃達西在印度有二千多的歷史,迪娃達西可說是印度最早的專職藝人。
約在公元時期,很多梵文的古藉己有不少有關迪娃達西的表演生涯的點點滴滴;特別在南印度;迪娃達西享有很高的地位。當時印度南方的焦爾王國國力強盛,一連幾個世代熱衷建寺蓋廟;迪娃達西更是水漲船高,各種儀式祭典,佛旦慶典莫不仰賴迪娃達西不可,一直到了16世紀來自中亞信穆斯林教的蒙兀兒人入侵,寺廟不容穆斯林教徒,搗毀了寺廟,蹂躪了迪娃達西,於是迪娃達西逐漸式微;此時,有些印度寺廟的舞者只好以男扮女裝來跳舞;如在奧地西舞,如今仍保有男扮女裝的遺風,就是延於當時形式所迫的傳統。

南印度喀拉拉(克勒拉 Kerala)省的卡塔卡利舞蹈是源自聯合國UNESCO指定世界無形遺產”苦力雅坦”梵文戲。卡塔在印度梵文原意是”故事”,卡利是”舞蹈”,合起來卡塔卡利即謂之「故事之舞」,也可說是「舞蹈劇」,是目前印度最精緻及代表性之傳統表演藝術,成為印度旅遊局的文宣海報的最具峰頭的印記。
印度大文豪諾貝爾得主泰戈爾,曾向西方國家極力推廌卡塔卡利舞蹈,並讚揚卡塔卡利集舞蹈、戲劇、啞劇、文學於一身,媲美西方的芭雷舞劇。至今約有5百多年歷史的卡塔卡利舞蹈,集各種藝術之大成,特別是主要演員必須穿戴重達二十五公斤的高帽和戲服,上臺前需要花三小時精緻複雜的顏面彩妝,有如京戲的臉譜。
卡塔卡利不僅是舞蹈,結合劇場與儀式,華麗、多彩的服飾與豐富的面部表情和千變萬化的手勢,都是卡塔卡利舞蹈歷久不衰、風靡印度到全世界。

卡塔克舞:華麗的宮庭舞
卡塔克舞亦譯為卡薩克舞(Kathak Or Kathak)是流行於印度北部的一種古典舞蹈,範圍從北印度的東岸的孟加拉到西岸的拉佳斯坦,深受印度人及喜愛的傳統舞蹈之一。
Kathak的原意是說書人,古老的第五吠陀舞論就有關卡塔克的表演風格,因此,卡塔克舞蹈,最早是根據印度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以音樂歌舞來講述印度教的神話故事為主,印證了這二大史詩,是依口述及歌舞流傳的鮮活明證。
卡塔克舞蹈亦是印度宗廟古典舞,西元16世紀後,來自中亞,成吉斯汗的後裔在印度建立的蒙兀兒王朝,對卡塔克舞情有獨鍾。但蒙兀兒王朝王公貴族是慕穆斯林的信仰者,因此,不僅將將卡塔克舞融入了中亞的原素,如蘇非派禁欲神秘主義的迴旋舞,舞風的能量大增。
舞蹈的故事包括歌頌黑天神奎師那(Krishna)和牧羊女(拉達)Radha的Gittagovinda之戀為浪漫詩歌和中亞波斯風的文學作品等等,衣著更為華麗,更為迷人。從此卡塔克舞,不僅成為宮庭舞蹈,在名間的風夜場所,也可見卡塔克舞的舞蹈。

寶萊塢生死戀片中的歌舞場面就是改自卡塔克舞蹈卡塔克舞,成為印度古典舞蹈中,唯一融合了印度教和穆斯林兩種原素的舞蹈。因此,也為卡塔克舞蒙上陰影,被批評己失去宗廟之舞的神聖使命。所幸,20世紀被尊為”舞神” 一代宗師”碧珠 馬哈拉甲” Birju Maharaj超凡入勝的舞藝,贏得世人的敬仰,將卡塔克古典舞提昇前所未有的高峰。
卡塔克舞是極為複雜的表演藝術,錯綜複雜的舞踏、豐富有感染力的手部動作,千變萬化的顏面表情、Tabla鼓強烈和變化多端的節奏、在快速迴旋轉舞,在連續快速轉了數十圈後,舞者嘎然而止,仍立刻保有優雅的姿態,令人嘆為觀止。在表演過程中,舞蹈者還與伴奏樂師相互之間即興對應挑戰交流。時而詩歌、時而數拍子;其中最獨特的橋段,稱為Jugabendi,鼓和舞的競技,樂師和鼓手相互挑悻,此時臺上表演者,遷動台下觀眾的情緒,臺上臺下興奮到最高點,充份展現卡塔克舞無可比擬的魅力。


曼尼普里舞蹈
曼尼普里舞蹈的歷史,頗為有趣,公元2世紀,當地國王,也是曼尼普里舞蹈的贊助人。由於當時曼尼普里舞蹈風格太過於本土,國王並不太喜歡。
15世紀曼尼普里舞蹈越趨成熟,經由當時的曼尼普里舞蹈大師瓦西那衛沈(Vaishnavism)率團再度進宮,在當時的國王卡源巴(Kyamba)御前表演,國王大為激賞,大表支持,後繼的國王也持續成為曼尼普里舞蹈,最大支持力量。
曼尼普里舞蹈,是印度東北曼尼普里邦的傳統的舞蹈,是非常熱情的敬神舞。通常是在寺廟和慶典時表演的,曼尼普里舞蹈事實上,是涵蓋當地最有名的舞蹈如里拉(Lila)和傍周蘭(Pung cholom)等舞蹈,因此,曼尼普里舞是在地的曼尼普里人之曰常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曼尼普里舞蹈的樂器,比較趨向印度中部舞蹈常見的樂器,如小鈸(Cymbals)及雙頭鼓(Pung)這種是曼尼普里舞蹈的傍周蘭舞蹈專用的鼓。還有常見的手提風琴,椰殼和竹做的小弦琴,披那(Pena)和海螺及又像西塔琴又像沙蘭吉的埃斯拉吉琴(Esraj)等樂器。
歌曲部份通,常是詩歌改編的當地名曲以梵語、馬地替語、布里吉巴剎語等在地的語言傳唱的。

奧里西舞Orissi
印度奧里西舞Orissi是東印度奧里西邦的伝統舞蹈,奧里西舞有2千年的歷史,從印度的古代文獻的資料中,比較可靠的可追溯到佛教及波羅門教時期,13世紀在奧里西邦(Udaygiri)的寺院,己有奧里西舞的雕像,奧里西舞和宗教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

奧里西舞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和表演形式:

1)馬哈利(Mahari) 是以女性舞者並專隸屬廟宇,僅為神而舞。

2) 拿他基(Nartaki) 是專為皇室表演的。

3) 戈弟寶(Gotipau) 由年輕的男孩以男扮女裝表演。


印度古典舞蹈 大略分門別類
1)奧里西舞(Orissi)
2)卡塔卡利(Kathakali) 3)婆羅多舞(Bharata Natyam) 4)卡薩克舞(Kathak) 5)曼利普里舞(Manipuri) 6)莫希尼亞坦 7)古奇普里 8)超好舞蹈 9)酷奇普地舞蹈(Kuchipudi Dance) 10)古賈拉地方舞蹈

11)地方舞蹈 類舉 a旁遮普 邦格拉舞 b拉瓦舞 Rava Dance c拉瓦尼馬哈拉施特拉地方舞蹈 Lavani folk Dance d唐佳麗佳佳舞Dhangari Gaja Dance e佳巴舞Gaba Dance f恰克利舞蹈Chakri Dance g迷信必胡舞Mishing Bihu Dance h吉打和必漢賈舞Giddha and Bhangra i奇黑藍舞蹈Chiheihlam j耍賣舞Samai Dance

印度舞蹈種類繁多 ,非短時間能搞清楚,有興趣的可以再進一步了解學習,也幸好現在資源眾多,只怕沒有心。


(部分資料源自於 自己 / 網路 / 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吳德朗先生 綜何整理)參考 http://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Dance/a0011.php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