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來 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and Spring一般多是小說改編成電影,這是一個相反的例子。
「春去春又來」2004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獎金基德原著電影改編。
單獨看了幾次,人生境化,我們在不知覺間也演了幾次,確實春去春又來,只是,漫漫歲月中,又能有幾次重生?
老和尚、小和尚、廟、小船、沉靜、求道....... 與佛教相關的元素,
而佛學哲理訴說的正是,電影裡外萬物眾生的生命詩篇。
「苦集滅道」是佛陀成佛後首次教導信眾的四聖諦,這句佛語涵括了整個電影的主題。
一直以來黑暗總是相對於光明;煩惱、痛苦、掙扎,而後才得救贖,方得涅槃境界。
人生所以苦全是因為執著而來,能夠斷除執著與痛苦,才可獲得解脫之「道」。
電影借春夏秋冬遞嬗輪迴的意象/概念,探索人生變遷的本質與蘊含的深刻意義,
雖個人遭遇各異,但普遍性的情感經驗卻是不一而同。
小男孩歷經了「童僧、少年、中年、壯年到老年」五個階段,敘述了童年無忌、少年欲望、中年作孽和老年失落等四個主題,他的坎坷遭遇正訴說了單純中的殘忍、殺意中的痛苦,與煩惱中的解脫。
生命之道如同季節般,恆久循環,如自然界的規律般不可逆的道理存在。

人是天體運行中的一分子,參與變化,養成智慧。
藉著故事回顧內在變幻的本性、了解成熟的意義,和循環生成的一生。
對話不算多的電影,畫面描述最深的靜語,春夏秋冬四個門,同時也開啟人生流轉起承轉合的真相,生命裡的慾望,揪扯出來的愛恨糾纏,情慾躁動引發磐石般的沉重的"業",非死亡能撫平,靈山秀水底下是蠢蠢欲動的火山,爆發、毀滅、然後平靜、重生,都是自然。
營造了一個水墨畫般的迷離幻景,以佛教僧侶的修行戒律生活為主要故事枝幹,從童年無忌、少年慾望、中年作孽和老年失落不同的人生階段,配合春夏秋冬季節的運轉遞嬗發展劇情,以四季慣性的輪迴闡釋人生的變化無常。
春 ~ 一個童僧拿著石頭,壓著河邊的一條魚的尾部,又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一隻青蛙和一條蛇。結果老僧也用同樣的方式懲罰童僧,讓他身上綁著一塊石頭,直到他尋回並釋放被他虐待的小動物們,否則他所犯下的罪孽將綑綁著他一世…。
夏 ~ 當年的童僧已長大,感到深居簡出的日子頗為苦悶。
突然間,一名少女病癒後來到寺廟療養。少僧開始忍受不住異性相吸所帶來的誘惑和溫暖…。

秋 ~ 一個三十歲的青年悲傷失意地逃到寺廟之中,原來他正是多年前離開的少僧,在老僧的照顧之下,娓娓道出他回到寺廟的原因-- 他因目睹深愛的女人投向別人的懷抱,憤而失手殺人…。
老僧正要讓青年刻經文以洗淨心靈之時,兩名刑警出現在寺廟的另一頭…。

冬 ~ 經過牢獄洗禮的中年男子,再度回到此地卻已人事全非。他整理著殘破的寺廟時,一名蒙面婦女突然探訪寺廟,並留下了一個男嬰。
輪迴註定般,男子與小男嬰在寺廟裡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就如同當初老僧扶養自己一樣…。
部份資料 參考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skr50374546
有飾外出2008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