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信 ?

?
郵差每天使命遞送的書信 ?
深宗明義的宗教之信 ?
或是狹隘淺易的隨意心靈寄託之信?
信念連戴上嚴肅桎梏玩笑不可,除非信仰的是玩笑,但這能帶領生命到什麼樣的方向 ? " 懷疑 "則是因為個人主觀感應 ....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聖經 來十一1、2)。信不是看見的結果,乃是看見的本身;信不是知識的結果,乃是知識的基礎;信不是證明的結果,乃是證明的根本。

信或不信,只在一念之間,可以是60年、可以是3000公里,可以是1分鐘、可以是5公尺。 一個信仰念頭,牽動的行為價值後果可以影響數萬眾生、改寫歷史和未來。
簡單的相信,複雜的成就,是過去式、現在式、也是進行式 ......,信的同時也恰恰認定了另一種不相信,認同敬拜或對抗推翻,差別在一念之信,一個轉身、一個起頭、一個讚美、一個眼神、一個夢、一個情、、一個意外、一個覺悟、一個感動 ....

信或不信,一種天生直覺或神智不清一廂情願,信或不信,一個天命或可能是一個誤會。


不 (相信) ~龍應台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諄諄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的。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後來又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樸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份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牴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ㄧ,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禁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裡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 ─── 它還是那玲瓏剔透的冰塊嗎 ?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象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裡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確信了呢 ?
有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證實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呎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令人沉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