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印度五四三 ~ 勝利非勝利

度阿格拉法第普西克里城(勝利之都),在1986年列入為世界文化遺產。有「印度龐貝」之稱的法第普西克里城 (Fatehpur Sikri)城, 原義為勝利之城,位於阿格拉西南方40公里處,既長又陡的階梯前,上望壯觀的入口,高達54公尺的回教式拱門,所謂象徵勝利的氣勢,讓人顰息。

蒙兀兒阿克巴大帝(Akbar)於西元1569年建立,三面城牆長6公里共有7座城門,整座城動員數不清的工匠,融合伊斯蘭教和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的藝術風格而形成了獨特建築。為慶祝兒子賈汗季(Jehangir)的誕生而精心規劃興建16年完成。

阿克巴的長子原名沙林,以聖人之名來命名,「法第普」,意思是「勝利」,這是「法第普西克里」一名的由來。 (沙林其後為四世王,稱號賈汗季,Jehangir)

選擇這個近沙漠區山脊的位置,來作為建築地有個故事,阿克巴十三歲即登基,一生只愛打仗和女人兩件事,後宮佳麗千六人,正宮有天主教、伊斯蘭教妃嬪,但都沒人為他生下兒子,阿克巴深恐王位將來無人繼承,於是四方請教求子之道。

當時在錫克里居住了一位聖人,叫Shaikh Salim Chishti,阿克巴前往朝聖,聖人預言,阿克巴若娶印度教女子可得三子,故娶了加浦爾的安柏堡國王的姊姊為妻,果真印度教王后連續產下了三個兒子。

得了兒子後,阿克巴大帝也將國都從阿格拉遷都至法第普,原有的阿格拉成為軍事據點,而法第普則是行政和文化中心。只是好景不常該區近沙漠,常有水源不足問題,現實考量法第普克里城短短幾年就被荒廢遺棄。 國都再次遷移。

參觀陵寢在印度是家常便飯,似乎過往的名人聖人總是對後代子孫有種祝福魔力,法第普西克里城裡有聖人沙林的陵墓,而法第普西克里城也因為沙林誕生而建生,因此據說想生育的女人,來這裡拜拜他,就能誕生男嬰,因為我沒試無法評斷,不過來參拜的人不少,希望是有用囉。

參觀法第普西克里城,印象頗差,不會動的都好,建築物或歷史沒啥大問題,但此地的伊斯蘭教徒和小攤販,對遊客極盡滋擾圍繞,不斷叨擾要求施捨、購買商品明信片等,距離近到小販要貼上身體、將明信片直接戳在身上,數量頻率之多弄得好客氣最後快成好想給上一拳。即使有人想買什麼也會被驚人數量的小販嚇的不敢說好,應酬一個小販,包圍的人馬上成倍增長。搞的只想趕快買門票進去那小販們不願花錢去的地方,以免壞了興致,錯怪這個原沒有錯的地方。


有飾外出20090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