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看,而是因為對“死”亡這件事一直感到興趣。免不了人人都有一死,生出來如果不是順利平安不會有今天,死的時候卻很難說會有什麼固定形式,而亡者也只能希望,生前有溝通過能順從自我意願的方式,來處理這個陪我們一輩子的軀殼。
以往把往生者依照一般傳統方式,裝扮弄得完全不像他原來生前的模樣風範,看來更覺諷刺悽涼,我想往生者自已看了也會感覺無奈吧。
每個地方,不同民俗風情有些傳統習俗有所堅持,找哭女來嚎啕大哭、燒紙錢、燒紙房子、燒名牌包 ..... 匪夷所思但卻為人之常情,求的恐怕其實是活著的人自我觀念價值的心安,是這樣吧。
片子受矚目總會引來些正負面效應,一窩瘋的禮儀師訓練單位頻頻增加,有些也扯上些莫名奇妙的規矩,有類似摩登“誠品”的趨勢走向,玩弄這種其實跟傳統禮俗那些堅持不相上下,我總以為做這行,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這非比尋常的“工作”,最好別鐵齒以為喜歡就可以,還是有這種緣分為宜,不誤人不誤己。
片中送行過程和步驟中不見得全是哀悽,有些是開心的,也是我們不管是不是活著都該學習的態度。自問,如果你是那已離開的,會希望還活著的怎麼樣接下去過活,用哭喪來肯定你的必須價值? 還是開心的繼續正常生活努力下去? 如果可以,在活著的日子時,不忌諱的和家人好友聊聊討論,也許能在人生的最後一程,走自己的腳步方向。 畢竟送行只是一個過程,重要的是下一個生命旅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